鹿城轶事
辛集市民间艺术史话
藕德斋主 辛集论坛 点击: 次 2018-09-07 22:18:10
河北辛集市(原束鹿县)是全国有名的文化之乡,曾以“诗洋画海金束鹿”名扬海内外。其民间艺术种类繁杂,形式纷呈,多姿多彩。在戏曲、曲艺史志里,在谈民间艺术和石家庄丝弦戏源流的文章中,人们竟相引用康熙《保 ......
河北辛集市(原束鹿县)是全国有名的文化之乡,曾以“诗洋画海金束鹿”名扬海内外。其民间艺术种类繁杂,形式纷呈,多姿多彩。在戏曲、曲艺史志里,在谈民间艺术和石家庄丝弦戏源流的文章中,人们竟相引用康熙《保定府祁州束鹿县志》卷八“艺文志”的一段文字:束鹿人“俗喜俳优。正月人日后淫祠设会,高搭戏场,遍于闾里,以多为胜。弦腔、板腔、魁锣、桀鼓,恒声闻十里外。或至漏下三鼓,男女杂沓,犹拥之不去。”“弦腔”即丝弦。俗称‘孩子弦腔’、‘娃娃腔’,也称‘女儿腔’。”又名河西调、弦子腔、小鼓腔、罗罗腔等,现流行于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和山西省的晋中地区东部以及雁北地区。早在三百多年前,丝弦戏就已在束鹿农村广为流行,而且大受欢迎。“板腔”即高腔 ,亦称弋腔、京腔。明代已在燕赵大地出现,何时流入河北乡间,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,《束鹿县志》所载是最早见之于文字的了。弦腔、板腔两种戏曲形式,民间艺人已能娴熟驾驭,并且已广泛流传, “或至漏下三鼓,男女杂沓,犹拥之不去。”那“桀鼓”应该是今天的战鼓,当属花会的形式了。束鹿县民间艺术种类繁多,按不同形式,组成各种民间花会,民间花会多数以村镇、以宗族为单位。据1949年9月统计,束鹿县(今辛集市)民间花会有300多个。其实,束鹿县的民间艺术活动早在元朝就已见诸文字记载。《元典章》卷五十七“刑部”十九“诸禁杂禁”记载:“ 至元十一年(今注:1274)十一月二十六日,中书兵刑部承奉中书省扎付,据大司农呈,河北河南道巡行劝农官申顺天,路束鹿县头店,见人家内聚约百人,自搬词传,动乐饮。为此,本县官取讫社长田秀井、田拗驴等各人招伏,不合纵令侄男等攒钱置面戏等物,量情断罪外,本司看详,除系籍正色乐人外,其余农民、市户、良家子弟,若有不务本业,学习散乐、搬说词话人等,并行禁约,是为长便。”词话,是元明时代说唱艺术的一种,有说有唱,与现在的“鼓词”相类。散乐,即俳优歌舞杂奏,总名面戏。俳优是指玩杂耍或做滑稽表演的人,“动乐饮”的情形,使人想起陆游(1125~1210)的一首诗。他在题为“夜行过一大姓家值其乐饮戏作”的诗中写道:“村豪聚饮自相欢,灯火歌呼闹夜阑。醉饱要胜饥欲死,看渠也复面团团。”一大姓家族聚在一起,在明亮的灯火照耀下,一边“豪饮”,一边“歌呼”,自娱自乐“自相欢”,一个“闹”字,写尽了几近疯狂的情形!从“侄男等攒钱置面戏等物”一语中可以看出,十分符合子弟会的特征。“子弟会”是由爱好演唱的农民自发组织、自行娱乐的会社,又称同乐会、耕读会、嗜好会,一般在农闲季节活动。束鹿县各村普遍办有“唱戏会”的情形,从我寻到的两则碑文里也可以得到印证。束鹿县朗口村上元寺碑载:“比丘来成、来盛洎会首雒成章、雒子禄、刘旺科、张奉宗、彭孔于清康熙五十八年,赴南京请经,至雍正九年,始取回经卷二十五柜。”五名会首陪着两名僧人,从康熙五十八年(1719)至雍正九年(1731)历时十二年,取回二十五柜经卷,除了虔诚的礼佛精神外,五名会首应具有相当的金钱实力。否则,七个人在十二年中,靠“化缘”是无法生存的。况且,“二十五柜经卷”的运输工具,也需要三、四辆牛马车,草料费也不是个小数。另据康熙五十二年(1713)该村“修理药王庙观音堂神像记”碑载:“药王庙神像被滹沱水患淹坏……僧发心修理观音禅堂……于隆冬之时,有田克聚、雒崇雅、张跃龙、雒文进、张凤坤、张凤震众人闲游到庙,僧哀怜涕泣:空钱数千。众等见僧虔诚,无法设处,遂将各唱戏会中,施钱若干。” 田克聚等六人应为“各唱戏会”的会首,否则,他无权动用“唱戏会”中的钱舍给庙里。“各唱戏会”自然也不会只有一、二个。朗口村地处束鹿县的西南端,与宁晋县接壤,偏僻闭塞,不足千人的小村,就有五、六个会首,成立了多个“唱戏会”,足见村民们对民间艺术是十分喜爱的。另据史料记载,早在15世纪,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时,束鹿县人民即在御道上“举筝蝶迎驾”,谓之“背蝶”。明末清初出现了“背鸽”衔粮,又逐渐发展为背纸人、背草人,谓之“童子”。十九世纪,湖广总督张之洞到宁晋县营台村真开庙进香时,专门观看了束鹿县背童子载歌载舞的宏大场面。清朝末年,背哥发展为背活人。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精彩导读
热门资讯
关注我们
关注微信公众号,了解最新精彩内容